【阜陽心理咨詢中心】
在生活里,不論是大人還是孩子,都很有可能或者是很輕易被貼上標簽,比如:
“他就是太任性,誰像他一樣。”
“這一天天懶死了,就沒見過這么懶的人。”
“學習不咋好,也沒考過前幾名,就是個學渣。”
“這真是別人家的孩子啊,成績真是不錯,是個學霸。”
“膽子可小了,什么都不敢。”
隨口一說就給別人貼上了某個標簽,一個簡單的行為,對于被貼上標簽的人來說,都會有不小的影響,無論這個標簽是好還是壞。
而對于還處在自我認知完善階段的孩子來說,我們更是要注意,不要給孩子隨便貼上標簽。
孩子的年齡越小,對父母的說法越容易贊同,他們很容易受到親密、信任的人的影響,他們沒有辦法分辨父母說的到底是不是正確公平的。
負面標簽的影響
給孩子貼上“膽小”、“調(diào)皮”、“笨蛋”這些標簽,這都是一種消極的語言暗示。
可能是父母當時的隨口一句話,來表示對于當時心情的憤怒和吐槽。但大部分孩子會當做是父母的真實想法并且記在心里。說出來的人很輕松,說完就過去了,不當做一回事。
可孩子會產(chǎn)生自我的認知偏差,開始懷疑自己,想要證明自己不是這樣的,會非常困難,他要克服自身的同時也要不去關(guān)注和在意其他人的評價,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。
也有的孩子會自暴自棄,你不是說我是這樣的嗎?那我就按照你說的做給你看,反正我的努力你們也看不到。
那么,到底父母該怎樣在不傷害孩子的情況下,幫助他們改掉壞習慣呢?
只對事,不對人
不要去直接上升到孩子本身,就說現(xiàn)在發(fā)生的事情,比如:
孩子房間凌亂,收拾得亂七八糟。
? 我們可以做的是:周末領(lǐng)著孩子一起來收納整理他的房間,讓孩子學會正確的收納,并且找到適合自己的收納方式。
? 而不是:一邊說孩子你真是邋遢,怎么這么懶,一邊給孩子整理,導致孩子完全沒有自理能力。
對事不對人,我們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從根本上解決問題,而不是放大他的問題。
多想一想再說出口
其實,很多時候我們不是故意這樣說孩子,給他們貼標簽的,往往都是在當下的環(huán)境下,沒有意識到這樣的話語有什么不對,孩子犯錯,我們生起氣來,什么話都說出口了。
在這個時候,我們更需要冷靜下來,給自己一點時間,也給孩子一點時間,想好合適的措辭,特別是在公共場合,不要在大庭廣眾下,就開始指責孩子,給他們貼上標簽。
在適當?shù)臅r候貼上正面標簽
孩子都渴望被夸獎,被別人看到自己的閃光點,希望可以得到鼓勵和支持。
正面標簽就和負面標簽一樣,會給孩子一個指引,而這個指引是健康的,積極的。但我們也要在適當?shù)臅r候來做。
當你看到孩子正專心的做一件事情時,就可以夸他專注力強;
當你看到孩子交到了新的朋友時,就可以夸他的社交能力有進步。
你能發(fā)現(xiàn)孩子一些美好的特質(zhì),并且給他正面的標簽,那孩子自然會朝著積極、向上的方向努力,形成良好的習慣,越來越自信,成為最棒的自己。
不要再給孩子們貼上角色的標簽。每一個孩子都應(yīng)該被看做是個多面性的存在,時而害羞內(nèi)向,時而活潑外向,時而遲緩多慮,時而敏捷果斷,時而倔強不合作,時而溫順可變通。孩子從來不會一成不變,他們總是在變化過程中,總是具有變化和發(fā)展的能力。
——阿黛爾·法伯在《如何說孩子才肯學》
教育不是照搬養(yǎng)育孩子的書籍、文章直接做就可以了。順應(yīng)孩子自身的發(fā)展,每個孩子都是獨立不同的個體,不要給孩子人生的道路上設(shè)置關(guān)卡,成長不是電視劇,孩子不需要劇本和角色,他的人生應(yīng)該有無限種可能。